小学生成绩易波动,家长如何应对高年级孩子学习中的“突发危机”

湖南教育电视台 · 教育观察
2025-09-18

如果你是小学生的家长,或许会留意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一二年级时学习无大碍,各科目成绩良好,然而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出现波动,四五年级甚至可能下滑。对此,许多家长焦急万分,不知所措。研究表明,教育应坚持“堵不如疏”原则,注重情感共鸣与家校协同,以唤醒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助力其实现学业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成长中的“突发危机”

在小学教育阶段,五年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易出现行为波动与学业滑坡现象。学生圆圆,此前学业表现优异,然而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后,其行为与状态发生显著转变:课堂上频繁走神、嗜睡,课余时间过度关注打扮,情绪反复无常,还多次以借口逃避上学,学业成绩急剧下滑。

与其他任课教师多次尝试常规教育引导,但效果甚微。常规批评与说教不仅未能纠正其行为,反而加剧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此时意识到,单纯针对表面问题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必须深入挖掘问题根源,从情感与心理层面切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二、教育实践:多维度介入的转化路径

(一)谈心沟通:以共情打破心理壁垒

十多岁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自我意识增强,对生硬的教育方式存在抵触心理,“堵不如疏”成为此次教育转化的核心原则。于是我选择每天放学后与圆圆进行一对一交流,初期并未直接提及她的问题,而是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分享自身成长经历——讲述年少时痴迷琼瑶言情小说、金庸武侠小说,并尝试创作小说却因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深入的往事。

这一分享迅速拉近了与圆圆的心理距离,她主动提问:“老师,你那时也这么喜欢写小说,后来为什么不写了呢?”我借此契机引导:“写小说过程中发现,缺乏新意与深度的创作毫无意义,而优质作品需要广泛的素材积累、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扎实的知识技能,否则便是无病呻吟。”同时,我为她推荐文笔与主题俱佳的爱情名著,共同赏析书中优美词句与积极情感。

通过持续的共情式沟通,圆圆逐渐放下心理戒备,无故迟到、旷课的行为明显减少,课堂参与度也逐步提升,为后续教育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主题分享:以经典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春期学生对情感存在懵懂认知,若缺乏正确引导,易出现认知偏差。针对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情感教育需求,我组织“女生分享会”,围绕经典名著开展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观。

在分享会上,圆圆主动声情并茂地朗读《简·爱》中的经典语录:“我关心我自己;我越孤单,越无亲无友,越无人依靠,我越要自重。”随后,引导学生分析简·爱的人物形象,探讨“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美好情感应是积极向上、能给予人温暖与力量的。

分享会后,圆圆在语文作业本上留言:“老师,简·爱真是了不起!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也要做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孩!”这一转变表明,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已对其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为她的成长注入了正向动力。

(三)个性化家访:以协同搭建家校桥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协同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关键支撑。圆圆父母因工作性质需在商场上夜班,传统家访模式难以适用。为实现有效家校沟通,我主动前往圆圆母亲工作的商场,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交流。

沟通中,并未聚焦于圆圆的问题,而是先肯定她近期的进步,随后从“女孩母亲”的角度出发,建议圆圆母亲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避免强行控制与指责,多给予关心与陪伴。圆圆母亲深受触动,不仅感谢教师的用心,还主动与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看言情小说、尝试创作的经历。

此次个性化家访打破了母女间的沟通壁垒,形成了家校教育合力。圆圆后续反馈:“妈妈现在愿意和我聊很多心事了。”家庭氛围的改善,进一步巩固了前期教育转化的成果,推动圆圆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案例成效与教育启示

(一)案例成效

经过一系列教育干预,圆圆逐渐养成自律习惯,初中阶段顺利考入市二中。恰逢学校课改,她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凭借三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在中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市一中录取。当她回到母校向我报喜时,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展现出健康、积极的成长状态。

(二)教育启示

1.育人先育心,情感共鸣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面对问题学生,只有放下“教育者”的姿态,以共情走进学生内心,才能真正唤醒其内在成长动力。

2.家校协同需注重个性化与人性化。传统家校沟通模式难以适用于所有家庭,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创新沟通方式,聚焦学生优点,以欣赏与建议代替批评与指责,构建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

3.经典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积极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能让教育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帮助学生在成长关键期找准方向。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圆圆成长教育的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场需要用心浇灌、用情共鸣、用智慧引导的征程。只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才能让每一颗“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茁壮成长,最终收获沉甸甸的“果实”。(作者系岳阳市岳阳楼区岳阳楼小学老师 兰美连)

责编:梁媛 编辑:龚若丹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