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岳麓山,暑气正盛,踏进中南大学地学楼,却有一股沉静之气扑面而来。
离约定的九点还有半小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已安坐在234室,目光澄明。“四点多就醒了,脑子清楚得很,”他笑着对记者说,声音清朗。
91岁的他依旧步履稳健,谈吐清晰。而他,从未向时光低头——每日工作8到10小时,清晨五点的书桌前,必有他凝神的身影。科研前线与山河腹地,他执拗的脚步,仍在丈量大地深处的脉动。
时光回溯,从湘东钨矿化验员,到破解地球密码的战略科学家;从青年时挑着扁担蹚过灵官渡的寒水,到耄耋之年倾囊捐出3800万元股权反哺教育。扎根中南大学65载春秋,何继善用一生的步履,刻下独属自己的家国情怀。
“做科研要打开一扇门,而不仅仅在门栓旁边修改”
上世纪80年代,国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垄断市场。何继善敏锐地发现,这些技术的理论存在致命缺陷——一些西方研究者惯走捷径,采用近似解法处理电磁波方程,这使得探测深度只能达到1500米。“与其修修补补,不如另辟天地!”“做科研要打开一扇门,而不仅仅在门栓旁边修改。”他一头扎进基础理论研究,从头梳理相关内容。十年精钻,自学推导出电磁波方程的严格解;再十年磨砺,研制出配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最终,将探测深度突破至8000米。
技术在手,验证是场硬仗。大庆油田的严冬,朔风如刀。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里,70多岁的何继善和团队挤在暖气不足的小旅馆,靠着大庆工人送来的煤块驱寒。冰雪之下,真知灼热。他们硬是用数据证明了中国技术的精度超过国外60倍,数据量提升8倍,成本却降至传统方法的1/20。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正如他的学生李帝铨所评价的那样,这份湖湘精神贯穿何继善的科研生涯。
40岁,他踏遍青山,发明“双频激电仪”,为国家探获金银锡铁镍铜等丰富矿藏。65岁,他奔赴抗洪一线,创立“流场法”,研制出世界首台管涌渗漏探测仪。80岁,面对资金短缺,他自掏腰包20万元投入野外科研,推动“广域电磁法”技术深化应用。90岁,云南腾冲地热勘探现场,他拄着拐杖跋涉泥泞,走在科研最前沿。
“土地就是我的实验室。”为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何继善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东南海岸……面对赞誉,他摆摆手:“科学家精神我理解得很不够,做得也很不够。”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自1960年挑着扁担走进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何继善在讲台一站就是65载。
任教期间,他讲授近20门课程,桃李芬芳,培养了超百名硕士、博士。担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期间,他力推“工科人才理科化”改革,夯实数理、计算机与人文根基,为学校跻身首批“211”奠定基石。
而何继善倾注的心血,更深植于课堂之外的教学根基——教材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矿产勘探教材几近空白。1983年,他牵头编写国内第一本矿产资源勘探教材《金属矿电法勘探》。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中外技术差异,他率先引入国外先进设备,组织团队学习消化吸收,将实践成果凝结为国内早期重要教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跨入新世纪,虽年事已高,他仍心系教学前沿。2020年,发现现行教材滞后技术发展近20年,他立刻行动,牵头整合全国七所顶尖高校资源,共同编纂新版《电法勘探教程》,预计今年正式出版,只为“让青年尽快触摸科学的脉搏”。
如今,年逾九旬的何院士,依然年年站上讲台,为学生作报告。他说,“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主旋律。”
“社会需要你,你就有意义,我觉得现在社会仍需要我”
2025年夏,何继善决定向中南大学捐赠近3800万元的股权。这笔相当于他全部身家的捐款,将用于设立教育基金。“过去我挑着扁担,从灵官渡来到这里,一无所有。”他语气淡然,“我的一切都是在中南积累的,留着它们,没有意义。化作基金滋养学子,我才没有遗憾。”
读高中时,他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沙云麓中学,却因凑不齐学费,只读了半个学期。食堂门口,一张写着“何继善,即日起停餐停课”的告示,让少年只能含泪离开。也正因如此,他格外珍视每一颗可能萌芽的科学种子。
地学楼2楼走廊,展示着何继善的诸多荣耀。最中央位置,一张聘书显得尤为特别——2022年张家界首席科普研学导师。拿过无数国家级大奖的他,却将这份市级聘书看得极重。
20多年来,何继善坚持走进中小学做科普,风雨无阻。问及缘由,他忆起在湘东钨矿当化验员时,写信向《化学通报》编辑求教的往事。那个在田野上对着操作图纸苦闷无措的青年,心中最深的渴望,不过是一双指引的手。
尝过“求教无门”的滋味,如今他便成为“给孩子讲知识的人”。他说:“科普需要时间,但绝不是浪费时间。若能在一个孩子心里埋下探索的种子,比我自己多做一项研究更有价值。”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这位“大先生”的目光穿透时空,留下一片赤忱。“我可能随时会倒下,但在倒下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我觉得很好,很愉快。”“社会需要你,你就有意义,我觉得现在社会仍需要我。”
何继善毕生的事业,恰如他对自己工作的形象比喻:给地球做“CT”的人。而他的生命本身,已然照见了科学精神的永恒光热,温暖而明亮。
责编:刘丹 编辑:唐翌殊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