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十年来第一次写进党代会的报告。
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湖南省湘潭市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在资源整合、课程构建、环境创设上下功夫,根据本校学生身心特点量身定制并研发了包含木工、金工、食艺三个门类的“善匠课程”,将工匠精神的美好场域无限延伸,构建了既有地域特色,又具创新意识的育人生态。
学校地处国家级经开区湘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学生在一次寻访活动中到本土有着282年酱油酿造工艺的老字号学习,近距离观摩如何用古老技艺酿造优质健康的酱油。学生们还参观了酱油生产车间、酱油博物馆,感受神秘而古老的调味品酿造工艺本身就是一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传承。学生们走访园区的制造企业后发现,很多年轻人对工人和技师等岗位有偏见,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一线传统工业劳动岗位,很多企业的制作岗位都出现了“没人干”的状况。
怎样从本土优势资源出发,开发一个根植区域特色,又有生命力的课程呢?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在开设国家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多方筹措,与园区企业合作开发“善匠课程”,打造以木工、金工、食艺为主题的专用“匠”教室,聘请园区专业“匠人”担任劳动指导师,为学生搭建一个继承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优质平台。
“善匠课程”以地域特色工艺为基础,以木工、金工、食艺为主题,按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成活动项目 ,使学生对基础工具、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有所掌握。通过自身的理解、体验,将简单的材料进行制作和创造,使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统一螺旋式上升。从而让“匠”味走进每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工匠精神在一次次的锤炼实践中养成。
“善匠课程”在学校开设有一年半了,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动脑的体验中,获到体验感,成就感,幸福感。一份份课程作品,不光是学生动手能力的见证,更是学生对“匠”的概念从陌生走向了解和熟识的过程。从“匠”中获得到知识储备,从“匠”中了解工匠的苦与乐。学生再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工人的孩子而自卑了,“善匠课程”让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也感受用双手创造幸福的快乐。
湘潭市雨湖区九华风车坪雅爱小学扎根长出来的“匠”课程用实践“炼”成长,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工匠精神无限延展的场域,为每一个学生种下一颗“匠”味十足的种子,让学生们在课程实践中奔赴更美好的“匠”心生活。
责编:夏冰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