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之奉献、为之奋斗。由湖南教育电视台摄制的大型实景式移动思政节目《为时代育新人》第二集《远方》以“毕业季”为主题,用“远方”这一关键词梳理不同年代的青年投身事业、奔赴理想的感人故事,探讨当代毕业青年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甚或广大青年提供思想启迪、信仰支撑和精神力量。

节目共四个篇章,前三个篇章“远方的星火”“远方的胡杨”“远方的书声”,分别依次讲述了三个具有“历史”久远意味的青春故事。一个发生在1920年代,毛泽东、蔡和森等一代青年在长沙创建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一个讲述在1950年代,“八千湘女”,在青春花季,挥别家乡,远赴新疆,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事业;一个述说的是自1960年代以来,炎陵县下村乡学校肖茂海、肖建华、肖钰祖孙三代持续接力扎根乡村教育兴办乡村学校的感人故事。三个故事看似孤立、隔绝,但在《远方》中,却呈现出清晰的逻辑链条、深层的思想联系、共同的精神谱系,构成了某种整体性和集体感。
三个故事,对当下青年来说,确乎是一种“远方”的存在,感到遥远。但节目以移动实景的方式,通过主持人、教师、辅导员和部分历史参与者、见证人与青年学生的近距离对话、深层次交流、多角度思想碰撞,将我们拉回到了历史现场,既重温了那些岁月、复活了那些生命,又重新感受到了虽是先辈但同为青年一代的“他们”挥斥方遒的青春意气,重蹈了他们的青春足迹,让人感同身受,耳目一新,理想信念仿佛种下的种子,在这里蓬勃生长。
《远方》犹如一堂鲜活的“大思政课”,有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而又不枯燥、不琐碎、不生硬,自然妥帖,让鲜活历史照进火热生活,让精神意识自然流畅,让未来清晰可见。《远方》中的历史,是一种精神视域中重组的历史,是青春出场激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远方》中的历史,是能与不同时代青年进行不断对话的历史,在故事化的言说和情感化的演绎中,能温暖人心,激发斗志,让当代青年走出迷茫,倾听到远方的召唤,坚定地朝远方迈进。《远方》中的历史,是让当代青年能在与历史对话中汲取智慧和奋进力量,在历史叙述中传递给当代青年为实现人生梦想所需的精神营养和灵魂力量。那些有着不同色彩的历史瞬间,就这样在《远方》中被赋予永恒性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说,《远方》提供给我们的是“大思政课”打捞历史碎片、触摸历史体温、回应时代之需的一种创造性的温情讲述和呈现方式。
历史的永恒性意义是能在未来的多个时空中不断获得精神启迪、精神回响、精神力量的。《远方》的最后一个篇章“远方的召唤”正是通过前三个“远方”的奠基,激励当代青年做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贯穿历史与现实,跨越时间与空间,实现理想信念的代际传播,让精神传统绵延不绝,让青春接力不脱节,不掉棒,朝着“远方”奋勇前进。远方不远,远方总是在召唤着所有的热血青年;未来可期,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不过是一种考验和历练。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远方,每个人都在迫近那个遥远的远方,每个人的远方都与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紧紧靠拢。这是多么让人备受鼓舞的历史图景,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远方啊。
正如福柯所说的,重要的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远方》并不只是讲述三个故事,而是要通过讲述三个看似孤立的故事,以多样的艺术手段整合历史资源,拉回历史现场,让历史启发现实,让现实告诉未来: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我们的远方并不遥远。“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在某些人看来,远方除了远一无所有。但是,当把一滴水汇入大江大河,就一定能造成奔腾之势,一定能永不干枯,远行千里。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祖国需要的地方、时代需要的地方,就是我们奔赴的理想远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时代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也一定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作者:湖南第一师范 欧阳斐 郑国友)
责编:易仙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