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晚自习的书桌搬进实验室,让芯片、电路与代码成为课余时光的“新伙伴”。10月14日晚,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子制作兴趣班首期集训在学校综合实训楼正式开班,来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102名大一、大二学生,共同经历了一场“开班即备赛”的破冰实操,标志着该校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迈出坚实一步。
“这绝非一门可有可无的‘加分课’,而是锤炼真本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必修课’。”开班动员会上,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陈伟明恳切寄语全体学员。他表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有热情,但培养链条不持续”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学院果断将学科竞赛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不仅量身定制了《“以赛促学”十条举措》,更明确“竞赛学分”可直接置换拓展学分,从制度层面实现“参赛”与“学习”的价值对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内生动力。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燕丽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触摸”科技前沿,在竞赛中“沉迷”创新实践,在产业里“扎根”专业沃土。学院将以“一专业一品牌赛”计划为抓手,在未来三年实现工科专业竞赛全覆盖,将“以赛促学”从育人理念,彻底转化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为行业输送大批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科人才。
“我们的学员,很多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零基础占比超过60%。但这正体现了我们的理念:不以起点论英雄,但以标准定成败。我们宁可精雕细琢,也绝不粗制滥造,目的就是通过大赛的熔炉,将每一块璞玉都淬炼成钢,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精英战队。”刘永超老师用这个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学校通过“以赛促学”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坚定信念。
“以前晚自习总忍不住刷手机打发时间,现在一进实验室就忙着钻研电路图,根本停不下来。”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学子曾垂洋笑着展示他的“学习战绩”:短短两周时间,他独立完成了STM32最小系统板的设计与制作,从绘制PCB电路图、提交打样,到最终完成调试并成功运行,累计在实验室投入了46个小时。“虽然比高三学习还紧张,但每攻克一个难题,都特别有成就感,真是痛并快乐着!”更让他激动的是,兴趣班的课程项目与202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赛题直接对接,相当于提前半年踏入备赛赛道,能更从容地应对挑战。
据悉,该兴趣班最大的亮点在于创新实施了“双导师+双场地+双考核”的立体化培养机制,构建了一套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教学与育人并重的闭环培养体系。在导师配备上,采用“专业导师+辅导员”双线并行模式,专业教师负责技术指导,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径,并手把手指导实操环节;辅导员则全程跟班,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与思想状况,同步做好后勤保障与价值引导。在场地利用上,实现“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专属晚自习阵地”无缝衔接,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放4间实验室,白天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夜晚则转为兴趣班专属的集中学习空间,学员需按时出勤,沉浸式投入项目攻关。在考核管理上,执行“过程性评价+学业红线”双重标准,依托学习通平台实时记录学生考勤、模块测试等数据,形成全过程评价体系;同时设立严格的学业熔断机制,一旦学员专业课成绩不达标,将暂停其兴趣班活动,须返回原班级补修直至学业达标方可恢复。兴趣班设置“电子系统设计与工艺”“嵌入式AI视觉应用”“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三大核心课程模块,每模块结束后均组织“擂台赛”式考核,优胜团队可获得优先推荐参加省级竞赛的资格,实现以赛促学、以赛选优。此外,学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目前已为兴趣班配置专业实训套件、设立专项奖学金,并邀请企业工程师驻校指导,切实打通“课程教学—竞赛训练—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性生态。
作者:李水华 邓晶晶 周艳平(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