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娟老师用女书书写时代,我们就要用青春续写传承。”近日,湖南女子学院女书懿团队专程走访83岁女书传人周惠娟,在聆听其女书作品《红旗颂》创作故事的过程中,沉浸式体悟女书文化底蕴,思索如何以青春之力续写千年“她文字”。
周惠娟与团队的对话里,藏着《红旗颂》最动人的创作初心。“我亲历新旧社会变迁,见证农村从贫瘠到繁荣的巨变。”2010年,她提笔创作歌颂党和国家的女书作品,却久困于标题。直到站在天安门广场,仰望迎风飘扬的红旗,“中国人的骄傲”直击心灵——“红旗颂”三个字,成了最贴切的答案。
这份灵感,最终化作女书里的时代回响。周惠娟以农村妇女的质朴视角,把红旗象征的奋斗精神、长征蕴含的坚韧意志,都融进女书纤细却刚毅的笔画里。字里行间,既有幼时“民生凋敝”的记忆,也有如今“走南闯北、翻天覆地”的新貌,强烈的对比里,是“让后代记住好日子来之不易”的朴素心愿。而《红旗颂》也由此超越了文字本身,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红色基因的文化纽带。
“老传人把家国情怀写进女书,我们就要让这份情怀接上青春地气。”女书懿团队成员说,周惠娟的创作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要和时代同频,才能活起来。如今,团队积极探索创新传承路径:一方面要做“红色女书”的创作者,把革命故事、红色诗词写成女书,开发成特色课程,让女书成为红色教育的新载体;另一方面要当“女书故事”的传播者,用vlog、短视频记录调研中的所见所闻,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门独特的“她文字”。
“《红旗颂》告诉我们,女书能写历史,更能讲好现在的中国故事。”女书懿团队表示,接下来将带着这份启发深耕传承,让千年女书在青春创意里焕发新生——这既是对老传人的回应,更是青年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作者:欧阳石燕 黄美缘(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