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湖南女子学院学子在怀化熟坪乡书写乡村振兴实践答卷
湖南教育发布 • 高教
2025-07-23 19:17:48

近日,湖南女子学院母亲赋能社会实践团的27名师生走进怀化市熟坪乡,用一周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将知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暖心服务送进农家院落——她们教乡村母亲技能、陪山里孩子成长、听村民谈心里话,在乡土间播撒希望的种子,以青春实践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巧手传技:让乡村母亲在学习中重拾自信

“折角要对齐,这样叠出来的衣服既整齐又省空间。”在熟坪乡的活动教室里,实践团成员、家政学专业学生李雨桐正握着村民王大姐的手示范收纳技巧。王大姐家里有两个孩子,衣物玩具总堆得杂乱,“以前总觉得家里乱是没时间收拾,现在才知道有窍门,你看这衣柜,一下子空出一半!”她摸着整理好的衣柜,眼里满是惊喜。

这是实践团“母亲赋能”课程的日常一幕。作为湖南省唯一开设家政学专业的高校,团队结合熟坪乡母亲群体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了一套“接地气、能上手”的课程体系:非遗技艺课上,成员们带着彩线布料,教妈妈们学做传统刺绣;智慧课堂里,从“怎么用手机查天气预报”到“收到陌生链接该怎么办”,志愿者们用通俗的语言帮大家跨越“数字鸿沟”;还有健康护理、家常菜改良等实用课程,每一堂都人气满满。

“以前总觉得自己就是围着灶台转,现在学会了新本事,还能和姐妹们一起讨论‘怎么把家里布置得更舒服’,心里亮堂多了!”刚上完课的张妈妈拿着自己绣了一半的手帕,语气里满是自信。这些课程不仅让乡村母亲学到了技能,更让她们在交流中找到自我价值,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她力量”。

童心陪伴:用多元课程点亮乡村暑期

“老师,你看我剪的小红花!”在熟坪乡中心小学的“童心陪伴”课堂上,8岁的小宇举着刚完成的剪纸作品跑过来,红纸上的花朵虽不规整,却透着满满的认真。这是实践团为乡村儿童设计的非遗剪纸课,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彩纸和剪刀,从简单的对称图案教起,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程设计的背后,是实践团前期扎实的调研。出发前,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当地孩子的需求:既想接触新鲜知识,也希望感受传统文化熏陶。为此,他们精心准备了“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安全科普+科技启蒙”的多元课程体系——红色观影课上,《小兵张嘎》的故事让孩子们聚精会神,看完后,10岁的小琪说:“原来以前的小朋友这么勇敢,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护家人”;防溺水演练中,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模拟“意外落水”后的自救动作,反复强调“不私自下水”的安全准则;趣味编程课上,简单的图形化编程让孩子们惊呼“原来电脑能听懂我的话”,科技的种子在好奇中悄然萌发。

“这些城里来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会教我们叠纸飞机,还会听我们讲村里的故事。”小宇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旁边画着一个笑脸。志愿者们用耐心陪伴填补了乡村暑期的空白,让孩子们的假期既有知识的滋养,也有心灵的温暖。

板凳夜话:把“民情日记”写成“连心手册”

“张大哥家想搞民宿,但担心客源;李阿姨说孩子在镇上上学,辅导作业是难题……”夜幕下的熟坪乡,实践团成员围坐在村民家门口的板凳上,手里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这是她们每天的“必修课”——化身“民情观察员”,和村民拉家常、听需求。

7天里,团队的足迹遍布熟坪乡的村村落落,从田间地头到农家院落,聊的是家长里短,记的是真实诉求。有村民提到“想种特色水果但没技术”,成员们立刻记下,计划后续联系学校农业相关专业的老师提供帮助;有母亲担心“孩子以后考学没方向”,志愿者们分享了身边的励志故事,鼓励她多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些学生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更是新思想新观念。”熟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向珂宏看着实践团的“民情日记”,深有感触地说,“她们愿意坐下来听村民说话,也能把外面的经验讲明白,这样的实践,让村里更有活力了。”

一周的实践在暮色中落幕,但学子们与熟坪乡的联结才刚刚开始。带着收集的民情需求、记下的成长故事,她们将把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持续行动的动力。未来,更多湖南女子学院学子将带着知识与热爱回到乡土,让文化传承的薪火、教育振兴的微光,从熟坪乡出发,化作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磅礴力量。

作者:陈湘 谢亚妤(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