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3日,湖南女子学院点茶成“晶”项目组走进娄底市新化县渠江源村、奉家镇,项目组成员带着“以茶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初心,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扎根乡土的实践——特色茶文化课堂、与茶企掌门人深谈、在茶厂学做红茶、用歌舞联结乡邻,让青春力量融入茶香。
在渠江源村,项目组成员在村委会支持下为当地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场融合红色教育、湖湘茶文化与非遗创新的特色实践课堂,用生动课堂让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
“大家知道红军长征经过新化时,乡亲们用什么招待战士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王芷璇站在讲台前,以奉家镇红色故事为引,讲述“十里火把送红军”的温暖过往、“种子稀饭犒红军”的鱼水情深。互动问答间,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这些发生在本土的红色记忆,正通过课堂直抵心灵。
“为什么‘红茶’英文名是‘black tea’?”英语专业的张欢抛出趣味问题,在解答中教孩子们茶叶英文表达。她轻轻执起茶筅,演示宋代点茶技艺:乳白色的茶汤在盏中泛起细密泡沫,孩子们好奇地伸长脖子,非遗技艺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成为可触摸的文化印记。
数字媒体专业的饶娟带来的“茶水晶”作品更让课堂沸腾——用废弃碎茶DIY的手作,让孩子们发现“茶叶还能变艺术品”。项目组指导教师杨阳将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Tea”的发音与茶道礼仪结合,语言学习成了文化感知的桥梁。
“活动结合家乡文化和历史,孩子们更懂家乡了!”渠江源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忠美为活动点赞。作为湖南女子学院校级孵化项目,点茶成“晶”已斩获多项赛事荣誉。正如杨阳所说,以茶为媒串联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既是传承也是创新,这份带着茶香的实践,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从辞职返乡到带动百户农户增收,罗董事长的故事太有感染力了。”在新化奉家镇,项目组成员口中的“罗董事长”,正是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的湖南紫金茶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新亮。在与项目组的交流中,他细数新化茶产业从“散茶外销”到“品牌化发展”的蜕变,也分享了自己如何带着村民把荒山变成茶园的历程。指导老师杨阳和同学们则把项目调研中“碎茶再利用”“茶文创开发”等想法和盘托出,这场“产学研”对话里,满是对茶产业未来的期待。
茶厂车间里,项目组成员跟着厂长奉光泽学起了红茶制作。摊晾的鲜叶带着清香,揉捻时要掌握力道,发酵时需留意温湿度,干燥环节更得紧盯火候——从萎凋到成品,亲手体验的每一步,都让大家对“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夜幕降临,紫金庄园的篝火晚会成了另一个“实践课堂”。杨阳老师一曲美声歌曲清亮悠扬,王芷璇自编的原创茶舞灵动雅致,歌声舞姿里,既有学子对茶乡的祝福,也拉近了与村民、游客的距离。“这些年轻人懂茶,也懂我们茶农。”一位在场的茶农笑着说。
“创业要扎根产业,更要守住初心。”罗新亮的嘱托让学子们深受触动。正如杨阳所说,团队将在碎茶利用、茶衍生品研发上继续发力。这场与茶乡的相遇,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作者:杨阳 张欢 王芷璇(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