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够的鼓楼,听不腻的侗歌,跳不厌的芦笙舞。”是外来游客对全国文明村镇、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皇都侗文化村的生动评价。7月初,湖南女子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数智侗才创孵工坊”团队走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皇都侗文化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深挖非遗,构建数字基因库
“这里有美丽的侗族村寨、独特的侗乡文化、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刚从大学过来的团队成员们好奇地打量着侗寨的一切,她们欣赏侗寨文化独特韵味的同时也在积极构建“数字档案”:在侗锦博物馆拍摄了古老的织锦技艺及纹样,用镜头记录了侗锦的精湛技艺;拜访了国家级侗戏传承人吴尚德先生,聆听其关于侗戏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并重点探讨了融合现代民族歌舞的侗戏代表作《雾梁情》的创作理念;专访省级侗歌传承人吴焕英老师,吴焕英老师在现场的演唱的侗歌高音清亮悠扬,中音温柔婉转,低音浑厚深沉,就像大自然的声音:鸟鸣、流水、风吹松林。同时,团队成员实地拍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及细节,他们用相机、手机和文字记录下侗族的非遗技艺、传统建筑和民俗风情,并把这些珍贵的文化变成“数字档案”。
智慧支教,播撒文化传承种
团队成员立足学科专业优势,深度融合当地侗族文化,为乡村的孩子们开设特色课堂。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侗族纹样、风情诗词融入书画教学当中:孩子们手握着画笔,在团队成员引导下认真描绘侗族纹样,使他们在笔墨中领略传统侗族艺术之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加入与侗族生活、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孩子们跟着团队成员学习“鼓楼”“大歌”的英文,民族文化与世界语言在皇都村的教室里交融着;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则选取当地侗族诗歌帮助学生训练朗诵技巧:课堂上稚嫩的童声如同山泉般清亮,承载着古老的诗句,这清澈的童声成了传承侗族文化的生动载体。专业赋能,三个专业同步教学,既生动地传递着侗族文化的魅力,更展现了团队在支教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
青春赋能,探索振兴新路径
“生活在慢慢变好,游客增多”、“大家通过网络,把侗族文化带出去,把游客吸引过来”这既是当地村民共同的愿景,也是团队此行的核心目标:用青春赋能侗寨,探索振兴路径,提出可持续发展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采集拍摄的非遗技艺、特色建筑及民俗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化档案;制作高质量宣传短视频,多方面展现侗寨的独特魅力,提升当地文旅的吸引力;开发融合侗族文化的现代特色课程,研发双语文化绘本、AI互动课件等特色课程资源;在课程互动中发掘“小小传承人”,通过线上持续赋能,为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血液。通过这样的方式,团队用青春创意让乡土资源焕发新活力,用科技护航传统文化传播,为侗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活动融合数字赋能、文化调研与支教助学,既是一次专业本领的生动实践,也让团队成员们对国家乡村发展战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黄禹超 王业聪(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