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怀化洪江市熟坪社区的教室成了孩子们的艺术乐园,湖南女子学院母亲赋能社会实践团队“童心陪伴组”的大学生们,带着花球啦啦操的活力与对折剪纸的巧思走进乡村,用一堂堂别开生面的公益课,为乡村美育注入青春动能。
上午9时,随着动感音乐响起,花球啦啦操课程拉开序幕。“大家知道啦啦操里的花球像什么吗?”主讲人骆嘉雯的提问,瞬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作为母亲赋能团队中专注童心陪伴的一员,她深知互动与共情的重要性,教学中特意采用“慢动作示范+双球实操”模式,手把手教孩子们掌握高V、低V等十个基础手位。为了让练习更有趣,“手位闪电战”反应游戏应运而生,孩子们在欢笑中强化记忆,动作越发标准有力。
课程尾声,《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孩子们手持花球认真起舞。“跳起来的时候,花球就像小太阳,好漂亮!”二年级学生悦悦的分享,道出了艺术陪伴带来的快乐。这种“动”态课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肢体协调性,更在集体互动中培养了自信与协作精神——这正是母亲赋能团队希望传递的:用陪伴式教育,让乡村儿童在艺术中释放天性。
下午的课堂,氛围转向沉静专注。非遗对折剪纸课程上,雷薇同学展示的“中国”字样剪纸作品,让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对称的图案就像找朋友,左边和右边一模一样哦!”雷薇用“找朋友”理念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巧妙的引导暗藏着母亲赋能理念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
从“折、画、剪、展”四步技法的细致示范,到“我的小世界”主题创作的自由发挥,大学生们始终陪伴在侧,或指点构图,或鼓励创意。当孩子们展开剪好的作品,蝴蝶、花朵、小动物跃然纸上,互评环节爆出阵阵掌声。“一张纸能变出这么美的蝴蝶,太神奇了!”四年级王同学的自豪,正是传统文化魅力与陪伴式教学碰撞出的火花。
“孩子回家就教妹妹跳操、剪蝴蝶,说上课很好玩。”家长李女士的反馈,道出了这堂艺术课的感染力。湖南女子学院母亲赋能团队精心设计“动”“静”结合课程,既为乡村儿童打开了接触多元艺术的窗口,更通过大学生的陪伴与引导,让美育真正走进孩子内心。
此次湖南女子学院母亲赋能社会实践团队“三下乡”活动,是高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教育的生动注脚。大学生们以童心陪伴为纽带,将母亲赋能的教育理念融入艺术教学,既为乡村儿童送去了优质美育资源,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教育为民”的理解。
作者:谢亚妤 骆嘉雯(通讯员)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姜南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体联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