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湖南人|郑家溉:堂堂正气 烈烈而亡
湖南教育发布 • 知识拓展
2025-07-08 15:29:42

郑家溉(1871-1944),湖南长沙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入选清朝翰林院。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郑敦谨乃晚清刑部尚书。郑家溉以书法著名,熔铸晋唐风骨,尤以擘窠大字名震湖湘。他专攻颜真卿雄浑笔意,兼融苏黄之势,笔下既有欧赵秀丽,更见颜柳刚健。清廷倾覆后,他独守北京长沙会馆,鬻字为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他痛骂“项城乃翻覆小人!”,避走津门。军阀混战中,他闭门临帖,字里行间皆是陆游、辛弃疾的忧国之思。

郑家溉资料图

1934年,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以“尚书”高位诱降。郑家溉掷信怒叱:“苏堪昏聩!清室岂可复兴?日本岂可为友?”连夜变卖家产,举家南归;汉奸王揖唐登门游说,被他厉声逐出:“我堂堂中国人,决不当汉奸,作民族的千古罪人!”他为天心阁撰联:“此阁巍然,为全省观瞻所系;世乱久矣,是一隅来复之机”;为岳阳楼撰联:“湖景依然,谁为长醉吕仙,理乱不闻惟把酒;昔人往矣,安得忧时范相,疮痍满目一登楼”。作者忧国忧民、希望山河重整的满腔热血令人动容。

郑家溉书法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家溉在长沙公开批评国民政府的消极退却,甚至大声疾呼:“我能往,寇亦能往,象这样退法,究竟要在哪里立足!”还说“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与其奄奄待毙,不如烈烈而亡。”友人问及沦陷对策,他朗声答道:“有吾宗先例在——做不成郑成功,也要做郑所南!”(注:宋末诗人郑思肖,宋亡后坐卧不向北)。

1944年夏,日军大举入侵湖南,在湘乡避难的郑家溉被日军威逼出任伪维持会长。当他被日军押至檀树塘边时,这位73岁的前清翰林趁敌不备,纵身跃入塘中自尽。日军举枪扫射,碧波顷刻染红。

郑家溉壮烈殉国事迹传遍神州,更激起国人对日军的痛恨。徐特立在《解放日报》撰文:“长沙翰林以死全节,是四万万人反屠杀愤怒的新产物!”;1945年2月,国民政府褒扬令誉其“志节弥坚,士林坊表”,并于5月由程潜在重庆为其主持公祭。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李维汉在给郑家溉后人的信中说:“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有郑家溉先生在内。”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抗战中的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