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
全国I卷“唰唰”甩出三行诗,颇有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味;全国Ⅱ卷化身“造梦者”,引发考生探讨“梦境分享”背后的意义;天津卷则以车轮辐条与轮毂之间的关系为题,标注个体与家国的关系……
面对今年高考作文题,有人品评试题难点,有人庆幸自己“出生得早”,有人“磨刀霍霍”向真题,还有各路名师声称自己押中了考题。
其实,这场全民热议真正聚焦的,或许不仅仅是一道考题。
01、一种文化现象:高考作文题为何总能引爆舆论?
“因为物理、化学连题目都看不懂了,只能对作文‘说三道四’。”诙谐的一句话,道出了许多复杂暧昧的情绪。
高考作文,是一本集体的“青春纪念册”。
我们也曾坐在考场上文思泉涌,披荆斩棘。可是岁月流淌,数学忘了,英语淡了,只能在讨论作文题中完成“找自我”的特殊体验。
所以当今年全国Ⅱ卷抛出“梦的赠予”时,才会有诸如“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慨叹、“青春变形记”的共鸣、“曾经我想当个了不起的人,如今只想当个普通人”的调侃。
三毛曾说:“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
高考作文的价值之一,是即便我们已经远离了18岁,仍然有开口畅聊的兴致,仍然有大胆做梦的热情。
6月6日,道县道州玉潭(东阳)学校,考生触摸粽子,寓意“高中”
高考作文题,也是一个代际对话的独特平台。
过来人用作文题“手写从前”,年轻人则借此“编码未来”。
例如,2020年浙江卷的“人生坐标和现实变化”,就因为触动了不同世代关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共鸣,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这种代际对话常常呈现出有趣的反差: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强调作文的思辨性,年轻网民更关注题目的“可写性”;传统媒体侧重分析命题深意,新媒体热衷创作“段子版”作文。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考作文的精妙在于,它同时容纳了怀旧与前瞻两种情绪,让不同世代都能在同一个命题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语法。
那么,这些关于高考作文的侃侃而谈,又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的哪些遐思呢?
02、一种教育导向:我们要培养怎样的青年?
高考作文从来不是单纯的写作能力测试,而是指引着语文教育的方向,塑造着年轻一代的思维。
今年的全国I卷,引用了老舍的《鼓书艺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穆旦的《赞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2025年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卷之中。
而这条清晰的脉络,从历年高考题中也触手可探——
2017年全国I卷的“中国关键词”,是对文化自信的呼唤;2021年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探讨“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的关系;2021年新高考I卷的“强弱之变”,探讨“自强不息”与“突破自我”的价值观;2023年全国乙卷的“一花独放不是春”,探讨“合作共赢”与“文明交流”的现代意义……
高考作文,也是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比如今年上海卷的“专、转、传”,从专业文章、通俗文章和传世文章的角度出发,引发了如何在深度、广度与精度中取得动态平衡的思考。
高考作文,更是对考生现实关怀能力的培育和引导。
比如,2004年湖南卷的“家庭教育”,涉及留守儿童;2008年四川卷的“坚强”,简单两个字道出了无限分量……
高考作文所抛出的,是或宏大或细微,或家国或个体,或传统或现代的设问,它所等待的,是那些闪耀着智力思辨、人性光亮、青春风采的回答。
有网友称赞说,“今年的作文题没有随大流,而是围绕家国情怀、国家发展来考查学生,格局打开了”。
是啊,好的作文命题,承载着“镜”与“灯”的双重功效。它可以像网一样捕捉世界,又能够像光一样照亮思想。
比如,当下我们隐约感受着“躺平”“内卷”的社会氛围,部分个体陷入了迷茫倦怠的境况中。
北京卷的“第二次呼吸”,就以运动员在中长跑中的“极点”反应为题,揭示了“越过极点就会进入新阶段”的道理,旨在鼓舞每一个踌躇犹豫、停滞不前的人直面挑战、自我超越。
而梳理历年高考作文,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在疫情环境中聚焦“距离与联系”;2023年全国甲卷,在“AI训练元年”探讨“成为时间仆人”的悖论;2024年新课标I卷,在“人工智能使用元年”拆解“问题的多与少”……
这些反映时代脉搏的命题,共同构成了一部特殊的“社会编年史”,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家国记忆。
去探索、去体验、去超越,迎着风的方向奔跑。当每个人都能找到解题的钥匙、抵达真实之境时,高考作文就实现了从“考场试题”到“价值凝聚”的完整闭环。
责编:刘洋 编辑:邱梦
来源:湘伴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