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的烈火迅速蔓延。位于湘西的芷江,因扼守“滇黔门户、全楚咽喉”的战略地位,成为拱卫大西南后方的军事要冲。在这片土地上,数万民工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空中堡垒”——芷江机场,书写了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
民工修筑芷江机场 资料图
芷江机场的修建始于1934年,当时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就主张:“中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空军基地宜设在云南昆明,战时大本营宜设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带。”1936年,面对日军侵略的阴云,国民政府重启工程,以原校场为基础建成800米见方的简易机场。1937年12月,在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建议下,蒋介石紧急下令将其扩建为1200米见方的大型军用机场,并征调芷江、麻阳、沅陵等11县1.9万民工投入建设。此后,从1938年至1942年,又陆续从14个县调集民工,累计达5万余人,完成了跑道延伸、停机坪扩建等浩大工程。
1940年至1942年扩建芷江机场 资料图
在缺乏机械设备的极端条件下,民工们以最原始的工具挑战着人类工程的极限。他们用锄头挖山填壑,以畚箕运送土石,每填土40-50厘米便用木锤夯实。最震撼的场景是数百人拉动重达40吨的巨型石碾碾压跑道,号子声与铁锤声交织成“独特的中国力量”。为应对日军轰炸威胁,民工们昼夜轮班,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妇女儿童用铁锤敲碎石块,老人搬运碎石,甚至连寺庙、宗祠都成为临时工棚。据统计,在两次扩建中,民工伤亡人数逾万,仅1938年霍乱就夺走数千生命。“人到芷江,九死一伤”的民谣道尽惨烈。
民工用石碾压实芷江机场跑道
这座用生命浇筑的机场,最终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支点。1944年,机场驻有中美空军战机300-400架,包括P-40、B-25轰炸机等先进机型,成为远东地区盟军的第二大空军基地。从1942年起,驻芷空军摧毁侵华日军运输线80%的运力,仅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就出动2500架次,投弹百万磅,彻底粉碎日军“大陆交通线”计划。
中美空军在芷江合影
1945年8月21日,日军投降代表在此签署《芷江受降备忘录》。当日本降机降落时,民工们抢修的跑道已承载过数万次起降,最终迎来了历史性时刻。
中国军民在芷江机场围观日本投降代表
当年民工修建芷江机场所用大石碾
今天的芷江机场旁,陈列着当年民工使用的石碾。这些沉默的巨石,恰似五万无名英雄的集体纪念碑。正如陈纳德在回忆录中所言:“中国机场是千万民众用血汗徒手筑成的”,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的星空。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