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湖南人|罗荣桓:坚持敌后抗战 一人盘活山东
湖南教育发布 • 知识拓展
2025-05-28 09:43:42

罗荣桓是我军著名的“政治元帅”,同时也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斗争中,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屡立奇功。他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山东抗日根据地铸就成华北敌后的钢铁堡垒。

罗荣桓

1937年8月,罗荣桓就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率第一一五师一部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9月,根据毛泽东“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的指示精神,他率师政治部和骑兵营等少数部队,到达晋察冀边界地区的阜平、曲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罗荣桓率政治部南下,与第一一五师主力会合,着手开辟晋西南根据地。1938年3月中旬,他与代师长陈光先后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他参加了在延安举行的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派部队去山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决定,1939年3月初,罗荣桓与陈光率第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等部进入山东。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期间,罗荣桓(左五)与战友合影

初入山东的罗荣桓面临的是支离破碎的抗战格局。115师主力东进时仅带两个团,加上地方武装不过万人,却要面对日军5个师团的压迫。他创造性地提出"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插进敌占区建立秘密交通线,争取地方实力派,挤压顽固派生存空间,打击伪军主力,统合各方抗日力量,反击日军扫荡。这种立体化斗争策略,使八路军在鲁南站稳了脚跟。

罗荣桓(右一)、陈光(左二)在抱犊崮根据地合影

在沂蒙山区的反"铁壁合围"作战中,罗荣桓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将主力分散成200多个游击小组,依托"抗日沟"网状工事体系,创造出单日歼敌200余人的"翻边战术"雏形。他主导建立的秘密交通线更是纵横千里,胶东至延安的地下通道从未中断,刘少奇、陈毅等千余名干部通过这条"红色大动脉"安全转移。

罗荣桓在山东推行的"三三制"政权堪称典范。在滨海区民主选举中,他亲自设计"豆选法":候选人背后放碗,选民投豆计票。这种朴素的民主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能行使权利,临沭县选举时,83岁的老农王德胜拄着拐杖投下黄豆的场景,成为根据地民主建设的生动写照。至1943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97个县级政权,吸纳开明士绅占政府成员35%。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农民用“豆选 法”参加民主选举

在经济战场上,北海银行的创建展现出罗荣桓的战略远见。他抽调上海地下党金融专家,用石印机印制"北海币",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为维护币值信用,根据地实行"粮本位"政策,规定1元北海币可兑1斤小米。这种战时金融创新,使得北海币在1944年流通范围达50余县,成功击溃日伪的金融渗透。

罗荣桓提出的"兵民一体化"思想,将军事斗争与群众工作完美融合。他要求部队每个连队建立"民运组",白天帮老乡挑水劈柴,晚上开办识字班。在鲁中根据地,八路军战士发明的"地雷战教学法":用萝卜刻地雷模型,教农民制作石雷,这种寓教于乐的培训方式,使普通农民三天就能掌握基本爆破技术。

罗荣桓(左三)和罗生特(左二)在山东抗日前线

在统战工作中,罗荣桓展现出超常的包容智慧。他支持基督教牧师吴耀宗在根据地建立"抗日礼拜堂",允许清真寺阿訇在八路军中设立礼拜点。他与八路军山东军区卫生顾问、奥地利医师罗生特结下了浓厚友谊。当国际友人希伯在反扫荡中牺牲时,罗荣桓亲自题写"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的碑文,这种开放胸襟赢得了广泛国际声援。

八路军一一五师官兵

1945年大反攻时,山东八路军已发展到27万正规军,民兵50万,控制着全省90%的农村地区。罗荣桓用七年时间,将最初不足万人的队伍发展成战略决战的主力兵团,使山东根据地成为我党我军在华北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不仅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的地位,而且为后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毛主席后来感叹道:“就用了一个罗荣桓,整个山东的棋就盘活了,全国也被盘活了。”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抗战中的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