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攻入湖南以后,湖南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起,为守护自己的家园,纷纷组织武装、奋起抵抗,与日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湘西雪峰山区,就有一支英雄的瑶族抗日武装,以其神出鬼没的山地游击战术,在雪峰山会战中屡立战功。它就是让日军谈之色变的“嗅枪队”。
“嗅枪队”首领蓝春达画像
1936年,湘西洞口县桐山乡的瑶族猎户为抵御土匪侵扰,自发组建了“守界队”,初期仅有12人,负责守护桐山至溆浦龙潭的20余里山路。这支队伍由瑶族首领蓝春达领导,因其武艺高强、骁勇善战,被当地人称为“蓝猛子”。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侵略深入,守界队在国立第十一中学进步学生的动员下,于1945年更名为“桐山瑶民抗日自卫队”,吸纳瑶汉群众加入,人数扩展至36人(后增至80余人),武器以汉阳步枪、中正式步枪及湘西猎户惯用的鸟铳为主。
日军对这支民间武装的称呼充满恐惧与困惑。鸟铳作为猎户的传统武器,射击时需贴近面部瞄准,击发时喷出浓烟,日军误以为枪手在“嗅”枪管,故称其为“嗅枪”,队员则得名“嗅枪队”。鸟铳发射的铁砂弹丸覆盖面广,中弹者全身嵌入铁砂难以清除,日军甚至误认为这是中国军队的“新式武器”。
瑶族猎人习惯用鸟铳打错
嗅枪队以猎户的狩猎经验为基础,采取“打一枪换一地”的游击战术。他们利用雪峰山复杂地形设伏,通过哨声、旗语传递信号,夜间行动时以火把干扰日军判断。例如,1945年5月7日,嗅枪队埋伏于渔子溪老安屋边,突袭日军致其13人死亡,缴获步枪8支。
1945年5月,日军109联队试图突破雪峰山要地马颈骨,嗅枪队配合中国军队第63师187团展开围歼。此役中,嗅枪队担任伏击主力,利用狭窄山谷地形发动突袭,连续激战七昼夜。据《洞口抗战》记载,此战共歼敌1300余人,日军109联队几乎全军覆没,联队长泷寺保三郎被击毙。其中5月12日,嗅枪队在白石界遭遇日军溃兵,担负侦察任务的队员丁狗古率先发现敌情并交火,自己壮烈牺牲。最终嗅枪队击毙日军12人,自身仅牺牲1人。
嗅枪队在雪峰山会战中共参与27次战斗,击毙日军230余人,自身伤亡80余人,无一人被俘。其行动不仅延缓了日军进攻芷江机场的计划,更提振了湘西民众的抗战信心。
洞口县“嗅枪队”雕塑
2023年8月15日,洞口县为“嗅枪队”立碑揭幕,雕塑以两名瑶族战士手持鸟铳、腰别猎刀的形象,重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传奇。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瑶汉民众保家卫国的血性,更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缩影。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