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是沙眼衣原体的发现人之一,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被誉为“中国疫苗之父”。1921年,他以湘雅首届毕业生身份毕业,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人才之一。1925年,汤飞凡赴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学者秦瑟教授,成为首位投身病毒学研究的中国人。1928年,他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任教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35年赴英国国立医学院研究所进修。
1921年湘雅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的汤飞凡(右一)与同学合影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汤飞凡毅然中断在英国的科研合作,携妻子何琏回国投身抗战,并于1938年赴长沙接管濒临瘫痪的中央防疫处,肩负起重建中国防疫体系的重任。当时的防疫处“设备仅剩几件,员工仅20余人”,日军轰炸频繁,人心涣散。汤飞凡变卖防疫处资产,仅携2000银元率队西迁昆明,最终在滇池边的高峣镇白手起家,建立战时免疫学基地。
中央防疫处群体技术人员合影留念(前排右三为汤飞凡博士)
在昆明,他带领团队搭建简易实验室,利用贷款和民间支持,建成包含血清室、菌苗室的完整生产线。面对物资匮乏,他发明乙醚杀菌法改良牛痘疫苗生产工艺,使中国疫苗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甚至为滇缅战场的盟军提供支援。
1941年,面对战场上抗菌药物极度短缺的困境,汤飞凡提出“哪怕万分之一可能也要研制青霉素”。团队从发霉皮鞋上分离出青霉菌株,利用湖中取水、破船运输的简陋条件,于1944年成功生产中国首批青霉素,经英美权威机构鉴定合格。这一突破打破西方技术垄断,以每支1元的成本供应军民,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挽救了无数军民的性命。
中央防疫处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疫苗生产基地,批量生产狂犬疫苗、斑疹伤寒疫苗及牛痘疫苗。1942年,汤飞凡团队破解滇缅战场盟军“不明热”疫情,发现实为恙虫病,研制针对性疫苗,获美军颁发“战时功绩勋章”。其研制的牛痘疫苗更秘密支援解放区,为战后中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基础。
汤飞凡在实验室中 资料图
抗战期间,汤飞凡领导的防疫处肩负另一项隐秘使命——抵御日军细菌战。1941年常德细菌战后,他迅速组织团队检测日军投放的鼠疫杆菌,制定防疫方案,阻止疫情蔓延。其团队还多次挫败日军生物武器攻击,被盟军誉为“抵十万甲兵”的防疫铁壁。
抗战十四年,汤飞凡团队累计生产疫苗超千万剂,救治军民无数。其战时所创技术体系,为新中国消灭天花、控制鼠疫等重大疫情奠定基石。汤飞凡曾说:“当一个医生能救百人,而一项防疫技术可护万民。”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以科学为剑、仁心为盾,将实验室化作没有硝烟的战场。从湘雅首届毕业生的赤子初心,到抗战烽火中的医者脊梁,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