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1906年—1985年),湖南湘乡人,192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年底在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辍学从事创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青年张天翼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天翼以笔为枪,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他不仅通过文学作品揭露社会黑暗,更以实际行动组织教育、传播进步思想,成为抗战时期文化战线的重要旗帜。
1938年夏,张天翼受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与历史学家吕振羽共同筹建塘田战时讲学院。这所被称为“南方抗大”的学校选址湖南邵阳偏远山村,以“忠诚勤敏”为校训,旨在为抗日培养骨干力量。校舍简陋、经费短缺,张天翼却坚持不取分文薪酬,甚至将每月象征性发放的1元津贴捐出。他亲自编写教材、教授文学课程,带领师生访贫问苦,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正如他谱写的校歌所唱:“迎着大时代的巨浪,走向光明的路上”,这里走出了120余名抗日骨干,播撒下革命火种。
被誉为“南方抗大”的塘田战时讲学院
1939年张天翼赴邵阳任当时的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的副刊编辑,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发声。报社位于乱坟岗旁的破旧民宅,他与同事挤居陋室,却以笔锋为刃,在副刊《观察台》连载长篇童话《金鸭帝国的故事》。这部隐喻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作品引发“邵阳纸贵”,使报纸销量激增。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审查压力,他巧妙运用寓言体裁,既规避政治迫害,又传递抗日思想。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拒绝领取任何稿酬,仅靠微薄伙食维持生计,将全部心力奉献给抗战宣传。
《观察日报》社旧址
张天翼193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国民党官僚华威先生——一个终日忙于开会演讲、实则破坏群众救亡运动的“抗战官僚”典型。这篇作品收录于《速写三篇》,被誉为“刺破抗战迷雾的文学匕首”。它首次揭露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引发全国文艺界关于“暴露与讽刺”的大讨论,直接扭转了当时文坛的消极倾向。鲁迅曾赞誉张天翼为“最优秀的左翼作家”,而这篇小说正是其“冷峭、犀利的讽刺风格”的集中体现。
张天翼代表作《华威先生》
在邵阳期间,张天翼组建“资江歌咏团”,带领青年深入街头教唱《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将救亡之声传遍湘中大地。他还义务指导文学青年创作,如青年教师朱容(笔名青冰)在其鼓励下成长为革命作家,印证了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期许。即便1942年因肺病辍笔养病,他仍坚持收集民间故事,为战后创作积累素材,这种“以文抗战”的执着贯穿其整个抗战岁月。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