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耀,原名邓永辉,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大冲村。幼年父母双亡,沦为孤儿的他饱尝生活艰辛。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共产党员邓有禹的引导下,他投身革命活动,次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当选共青团茶陵县秘书长,后任县苏维埃政府总务处长,成为地方革命骨干。
邓永耀 资料图
1933年,邓永耀参加红军,历任红六军团政治部文书、总务处长、宣传队长等职。1934年随红六军团西征,次年参加长征。在艰苦的行军中,他注重发动群众、扩编新兵,并坚持社会调查,为部队提供决策依据。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他调任红四方面军师政治部主任,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动员能力。
1939年,邓永耀(左2)与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右1)、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左3)等合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邓永耀调任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政委。虽名为骑兵团,实际兵力不足一营,但他与团长王振祥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屡创战功。1938年10月,他率部在河北成安县漳河店村伏击日军运输队,以400名新兵击退40余辆汽车运载的日军,歼敌百余人、毁车20余辆。此役令邓永耀“骁勇善战”之名传遍冀南,为根据地开辟奠定基础。
八路军129师骑兵团
此后,他调任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兼任冀南第五支队政委,率部转战武邑、阜城等地,粉碎日伪多次“扫荡”。他注重发动群众,在永年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及农会、妇救会等组织,形成军民一体的抗战格局。
1939年初,日军集结5个师团对冀南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3日晨,邓永耀率东进纵队二团在武邑县徐沙村遭遇日军突袭。因侦察员伤亡未能及时获知敌情,他临危不乱:分兵掩护群众转移,设伏诱敌,亲率30余人抢占阻击阵地。激战中,他打退日军首轮冲锋,却在转移时被子弹击中头部和腿部。弥留之际,他仍敦促战士赶快将敌人引入伏击圈,并举枪向敌人射击,但终因流血过多,当场牺牲,时年27岁。
邓永耀烈士
邓永耀牺牲后,《新华日报》刊文赞其“为民族解放牺牲一切”。武邑县军民立碑追述:“邓公永耀先生,江南有志之士也……英勇杀敌数十役,群众相感最深”。2014年,他被列入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