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粒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游击队歌》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之中。它的词曲作者贺绿汀(1903—1999)是湖南邵东人,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更是一位以音符为武器、投身民族救亡的战士。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贺绿汀毅然放弃上海电影公司的优厚待遇,将妻女送回湖南老家,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与聂绀弩、欧阳山尊等文艺家同行。他们辗转南京、武汉、陇海铁路沿线及西安等地,通过戏剧、音乐等形式宣传抗日。在颠沛流离的演出生涯中,贺绿汀目睹了军民浴血抗敌的悲壮场景,深刻体会到“文艺是唤醒民众的武器”。
1938年,演剧队抵达山西临汾八路军驻地。在山西刘庄的煤油灯下,他根据八路军指战员讲述的游击战术和缴获敌炮的真实故事,仅用一夜完成《游击队歌》的词曲创作。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贺绿汀指挥首演《游击队歌》,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起立鼓掌,朱德更将歌词抄录随身携带。这首歌曲以轻快的旋律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乐观精神,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敌后抗战军民的行军曲和冲锋号。《游击队歌》被美国记者斯诺写入《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保存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游击队歌》原谱
1938年至1941年,贺绿汀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期间,创作《保家乡》《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等歌曲,既有号召全民抗战的激昂战歌,也有《垦春泥》这样反映军民生产的田园合唱。1939年他创作的《嘉陵江上》,用戏剧性咏叹调抒写流亡者对故土的眷恋,被称为“中国第一首艺术化的抗战悲歌”。
皖南事变后,他毅然离开重庆,冒险穿越封锁线抵达华中新四军驻地,为将士创作教唱歌曲,刘少奇、陈毅称赞其作品“让战士听得懂、唱得响、记得住”。1943年,贺绿汀来到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并创作了一系列革命歌曲。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游击队歌》)剧照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贺绿汀用音符构筑起一道无形的精神长城。从《游击队歌》到《嘉陵江上》,他的作品不仅是抗战历史的声像记录,更诠释了“艺术为人民”的永恒真谛。他用热血谱写的乐章,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回响,见证着一个音乐家对民族命运的赤诚担当。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