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湖南人|贺龙:骁勇善战 军政双优
湖南教育发布 • 知识拓展
2025-05-16 10:12:14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贺龙出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率部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在忻口战役中,他指挥的雁门关伏击战成为经典战役,歼灭日军500余人,击毁运输汽车百余辆,切断了日军补给线。随后,贺龙率部转战晋西北管涔山区,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粉碎日军多次进攻,接连收复岢岚、五寨等七座县城,成功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他注重军民协同,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根据地巩固奠定了经济和群众基础。

贺龙在前线指挥战斗

1938年底,贺龙奉命率120师主力挺进日军腹地冀中平原,任冀中军政委员会书记。面对日军重兵“扫荡”,他指挥部队在平原地区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先后于大曹村、曹家庄、邢家庄、黑马张庄连战连捷,四战四捷的战例极大鼓舞了华北军民的抗战信心。1939年4月的河间齐会战斗中,他身中毒气仍坚持指挥,最终歼灭日军700余人,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典范。同年9月,他指挥的晋察冀边区陈庄战斗,以伏击战术全歼日军独立混成旅团1500余人,再次彰显其卓越军事才能。

齐会战斗纪念碑

1940年返回晋西北后,贺龙担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提出“把敌人挤出去”的战术方针。他组织军民以地雷战、破袭战等方式粉碎日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在经济封锁中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晋绥根据地成为华北抗战的坚固堡垒。1942年6月,他兼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统筹两大根据地的军事与建设,为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筑起安全屏障。

贺龙在抗战前线

贺龙在抗战的贡献不仅限于军事领域:在政权建设方面,他在晋绥根据地推行民主选举,建立“三三制”政权,吸纳开明士绅参政,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他创新性地发行“西北农民币”,组织合作社发展生产,保障军民物资供应;他还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为部队输送数千名军政干部。

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

贺龙在八年抗战中,以“敢打硬仗、善谋全局”的军事风格和“扎根群众、自力更生”的建设理念,为华北敌后抗战树立了标杆。从雁门关的初露锋芒到冀中平原的经典战例,从晋西北的“挤敌”斗争到联防统筹的战略眼光,他不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更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卓越领导者。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抗战中的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