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爆发的第一天开始,中国军队就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日本拥有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能够制造飞机、坦克、大炮,在战场上对当时还是农业国的中国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特别日军夺得制空权之后,对我城乡军民实施无差别轰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
因此,夺取制空权,成为中国军队的梦想;没有飞机,成为全国人民的心病;“航空救国”也就成了抗战的举国行动。买飞机要钱,募款就是“航空救国”的第一要务。而轰轰烈烈的捐机救国运动,曾是湖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鲜明特色。
抗战时期航空救国纪念章
1933年2月16日,由湖南学生抗日救国会发起,省会各界成立湖南航空救国会,推教育界名流胡庶华等11人为委员,积极“筹款购机救国”。长沙邮政员工集资购置“邮工号”飞机,省商会通知各市县商会成立机构“募捐购机”,长沙商会成立了以左益斋为代表的7人委员会,省会响彻“一片航空救国声”。
该组织以长沙为中心,吸纳学生、教师、商人等各界爱国人士,初期通过街头演讲、抗日剧社等形式唤醒民众。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当宋希濂部因缺乏空中支援被迫撤退的消息传来,湖南航空救国会正式提出“一元钱买一颗子弹,十元钱捐一片机翼”的口号,将零散募捐升级为系统化行动。至1942年,救国会已在全省建立72个分会,形成覆盖城乡的募捐网络。其独创的“义卖献金”模式极具特色:衡阳《大刚报》单日义卖募得4600银元,常德《新潮日报》创刊日通过拍卖头版广告位筹款27万元。这些创新举措使湖南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县级单位全覆盖的航空募捐省份。
衡阳抗战纪念馆内展出的“湘妇女号”模型
在捐机运动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湘妇女号”飞机的诞生。1940年11月,衡阳妇女联合会发出倡议:“让三湘女儿的银镯化作击落敌机的子弹!”这场运动迅速席卷全省:
• 城市知识女性率先垂范:长沙周南女中全体师生捐出三个月薪俸,女教师李淑华变卖祖传翡翠手镯,筹款8000银元;
• 农村劳动妇女倾尽所有:衡阳县农妇华氏捐出2.4亩稻田,湘潭谢蒋氏以卖草纸为生,每日捐献半数收入;
• 特殊群体展现大义:祁阳九旬老人柏黄氏捐出寿宴经费,桑植百岁老人陈王氏献出百年刺绣积蓄。
在这场跨越阶级的集体行动中,涌现出“万人针线绣机徽”的感人场景:长沙2000余名妇女用金线在飞机蒙布上绣出“还我河山”字样,邵阳女工连夜赶制800件绣品义卖筹款。至1942年,“湘妇女号”累计募集资金可购置战斗机7架,其事迹被《新华日报》赞为“中国妇女觉醒的里程碑”。
衡阳抗战纪念馆内“湘妇女号”文字介绍
在“湘妇女号”引领下,湖南各界掀起捐机热潮:
• 工商界:长沙商会发起“湘商号”募捐,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累计捐献15架飞机;
• 文化界:抗剧八队在湘潭公演《国家至上》,为“剧人号”募得3架战斗机资金;
• 特殊群体:湖南第一监狱囚犯绝食五日捐献136元,长沙记者公会募款购置“记者号”滑翔机。
• 湘乡县发起“一县一机”运动,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县级捐机目标的地区;
• 衡阳保卫战前夕,船山中学童子军发起“中国童子军号”募捐,带动全国儿童捐献“儿童号”飞机。
• 私立陶淑小学发起筹募“儿童号”飞机,并致电全国小朋友,节蓄糖果费,响应“儿童号”运动;
• 衡阳县新桥冯孝先之妻华氏,捐献家田24石;泉溪85岁的李老太太将家中2万银元全部捐出;
• 在长沙“献机”活动最成功的是湖南第一纺织厂,至1943年1月,员工共捐献飞机15架。
• 通过南洋华侨总会,湖南籍侨胞累计汇回捐机款200余万元,旧金山“湖南同乡会”更组织飞行表演募捐,促成美制P-40战斗机“金山湘鹰号”加入陈纳德飞虎队。
……
据统计,至1942年5月,湖南全省航空捐资逾700万元,可购买50架战斗机,占全国捐机总额的21%,居全国之冠。这些飞机在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中屡建奇功,其中“湘商号”机组曾在洞庭湖上空击落日机3架,被当时的《中央日报》称为“钢铁湘魂”。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