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湖南人|田汉:以笔为矛发出民族不屈的吼声
湖南教育发布 • 知识拓展
2025-05-13 11:42:46

在中国抗战的壮阔历史中,戏剧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武器。田汉(1898-1968 湖南长沙人),这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的艺术家,以笔为矛、以舞台为战场,在民族危亡之际谱写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

青年田汉 资料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田汉的创作重心彻底转向救亡主题。他创作的独幕剧《乱钟》以东北大学生鸣钟起义为背景,揭露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梅雨》则通过工人觉醒的叙事,展现底层民众在压迫中的反抗。此时的田汉已不仅是浪漫诗人,更成为“粗野而壮烈的啼声”的发出者,用戏剧构建起精神防线。1932年,田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面对上海码头堆积的日本货物,他愤而创作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剧中码头工人高唱“我们不做亡国奴”,聂耳谱写的《码头工人歌》《大路歌》等插曲首次将劳苦大众的呼声搬上舞台。这部作品中的“铁的长城”意象,已为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埋下伏笔。

1934年 田汉(右)与聂耳

1935年,田汉在狱中完成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主人公从诗人蜕变为战士的故事,正是知识青年投身抗战的缩影。他在香烟盒衬纸上写下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经聂耳谱曲后化作《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这首诞生于铁窗内的战歌,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国,周恩来曾评价其“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吼声”。

抗战全面爆发后,田汉辗转武汉、长沙、桂林等地,将戏剧化作“游击战”利器。1938年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宣传处处长期间,他组建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宣传队,深入前线与乡村演出。在长沙,他改编湘剧《江汉渔歌》、《岳飞》,借历史英雄激发民众斗志;在桂林,他带领新中国剧社创作《秋声赋》,直接在蜡纸上刻写剧本,以“铁笔”速度回应时代需求。

1938年 田汉在武汉三厅

1944年,他与欧阳予倩共同发起“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汇集8省33个剧团千余名戏剧工作者,上演《怒吼吧,漓江!》等百余部剧目。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文化壮举,不仅提振了大后方士气,更创造了“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的恢弘气象。桂林沦陷前夕,他成立文化界抗战工作队,带领艺术家街头募捐、战地演出,践行“把剧场当战场”的信念。

田汉还创造性地将旧戏曲改造为抗战宣传工具。他改编的《土桥之战》《新雁门关》等京剧,借古喻今强调团结御侮;为湘剧抗敌宣传队编写的《旅伴》,让传统程式焕发新生。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改革,使戏剧从市井娱乐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抗战中的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