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1903—1991),湖南石门人,是中国近代史上兼具军事才能与爱国情操的抗日名将。从黄埔军校到抗日战争的战场,再到投身新中国建设和多党合作事业,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的壮阔历程。尤其在抗日战争中,他亲历了从长城抗战到远征印缅的诸多经典战役,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抗日名将郑洞国 资料图
郑洞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各口,时任中央军第17军第2师第4旅少将旅长的郑洞国率部参与长城抗战,成为最早对日作战的黄埔将领之一。在古北口南天门一线,他率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血战八昼夜,将士们在饥寒交迫中以血肉之躯坚守阵地。战役最危急时,郑洞国脱掉棉衣,亲率特务排冲锋,巩固了岌岌可危的防线。尽管最终因《塘沽协定》被迫撤退,但此役重创日军,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顽强斗志,也奠定了郑洞国“抗日先锋”的声名。
郑洞国在长城古北口南天门
1938年徐州会战中,郑洞国任第2师师长,率部驰援台儿庄战场。在运河南岸的利国驿阻击战中,他果断调整部署,以榴弹炮营精准打击日军,成功遏制敌军攻势,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宝贵时间。台儿庄战役期间,他指挥部队攻占峄县,身先士卒时险遭炮弹击中,幸得口袋中的一枚银元挡住弹片,成为军中传奇。此役中,他不仅率部歼敌数千,更以灵活战术牵制日军主力,为台儿庄大捷作出重要贡献。
1939年冬,日军侵占广西昆仑关,郑洞国以第五军副军长兼荣誉第一师师长的身份率部主攻。激战中,日军施放毒气,战况惨烈至“血流成河”。关键时刻,郑洞国从容镇静,亲临火线,在友军的有力支援下,指挥部队先后攻克了罗塘、四四一高地、界首高地等几个重要制高点,最后终于攻克了昆仑关。此役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歼敌4000余人,是抗战中首次以攻坚战歼灭日军精锐的范例。
昆仑关大捷后中国军队欢庆胜利
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为配合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第六战区大举反攻鄂西重镇宜昌,郑洞国奉命以偏师抄袭敌后方交通,阻敌增援。他以一部兵力乘夜于荆州东南悄悄渡过长江,突袭沙市,一举攻占后港,并将汉宜公路彻底破坏,同时在襄河上截击敌水上交通,不仅消灭了大批日军,更使日军后方交通线彻底断绝了很长时间,有力地支援了战区主力围攻宜昌的战斗。
郑洞国与驻印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右一)
1943年,郑洞国出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兼副总指挥,率部反攻缅北。面对中美英盟军的复杂关系,和史迪威等美军将领的傲慢,他既要维护中国军人的尊严,又要保持盟军的团结。在密支那战役中,他亲临距敌50米的前线侦察,提出“陆空协同轰炸+地面掘进突击”战术,全歼顽敌,打通滇缅公路。1945年3月,缅北反攻战役胜利结束,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