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楚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足学校“数字化”特色,多维度精准发力、协同推进,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重要作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数字化’技能人才”。
坚守初心,师德师风润桃李
学院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构建起完善严格的考核体系,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激励团队成员矢志成为新时代 “六要” 好老师,切实做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树立起一批令人敬仰的模范教师典型。同时,大力实施“青蓝”工程,依托高级职称教师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学识,为年轻教师成长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精心培育优质后备力量。坚持组织暑期实践研修活动,精心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全方位、深层次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研教改能力。
在建设期内,团队成员获全省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湖南省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部分成员在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专门委员会等重要平台献力献策;教师们的先进育人事迹被国家级、省级媒体多次报道。
破局立新,改革赋能强课程
学院以教学改革为根基,坚持以赛促教,形成了教赛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通过每年暑期开展思政课展示竞赛校赛,促使教师不断打磨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在与同行的切磋交流中拓宽教学视野,汲取先进教学经验,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省级教育教学比赛中,团队成员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学院全新打造4间思政智慧教室,加速推动思政教学方式向互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显著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积极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学院还与360数字安全集团等数字产业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协同育人,共同建设数智广场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同时,团队成员在科研领域成果斐然,成功立结项省级课题 2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6篇。学院鼓励教师以科研反哺课堂,聚焦思政教育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为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注入新活力,使教学更具时代性、针对性,为教学改革持续赋能。
学院秉持“大思政课”育人导向,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牵头并联合8所周边学校共同成立了“融城绿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成功举办 “融城绿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为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搭建起交流互鉴、共同提升的广阔平台。
精准施策,教法创优显成效
为精准把脉学情,创新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团队依托学习通平台深入开展学情分析,有序推进理论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通过引入模块化、项目化、应用化的实践教学设计方法,深度践行“教、学、做”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形成“数字+专业+实践”的思政内容与互动模式,积极开展围绕数字产业的社会调研、企业走访等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感悟,并外化为投身数字经济建设的实际行动与担当。同时,团队成员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在中国电信中南智能算力中心、学校 360 数智安全主题馆等场域开展多堂精彩纷呈的“移动”思政课,打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让思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教学团队的特色思政教学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好评,团队成员多次受邀参与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高职专场、湖南省“形势与政策”年会等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并在长沙理工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分享团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为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
育人为基,培根铸魂结硕果
依托宣讲团队、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学院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讲服务及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思政理念,不断提升师生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知行合一。组织开展 “薪火湘传” 红色展演、“时代思辨” 主题辩论、“情暖社区” 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学生实践活动,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该院立足学校独具特色的“诚公”文化,将其深度融入课程内容、校园活动、教研教改各个环节,精心组织了“诚公”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并形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凭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效,“诚公” 文化成功入选 2023 年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一品” 典型案例,成为学校文化育人的亮丽名片。
责编:吴影
一审:曹歆媛
二审:吴影
三审:彭汝平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