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在众多的抗战名将之中,彭德怀的名字无疑始终与“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军事传奇紧密相连。他以其坚定的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书写了壮丽的抗战篇章;他的抗战事迹,是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
一、积极备战 勇挑重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大敌当前,彭德怀积极投身抗战准备工作。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势,会议提出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战略,并决定红军主力开赴晋绥前线,和国民党军共同进行华北抗战。彭德怀出席会议并发言,提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此次会议上,中央军委正式命令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后为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与副总指挥彭德怀
二、挺进山西,首战告捷
1937年9月,彭德怀陪同周恩来与阎锡山在山西代县太和岭口会商抗战方略,提出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配合友军正面作战”的战略。面对日军第五师团进攻平型关的威胁,彭德怀与朱德果断下令第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敌后,利用地形优势设伏。9月25日,林彪率部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歼灭1000余人,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成为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重大胜利。此役不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更以“首战即决战”的胆魄为八路军树立了“敢战、能胜”的威名,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士气。
三、百团大战 打破“囚笼”
1939年冬,侵华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隔绝八路军总部、第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与晋察冀边区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托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艰难时期,欧洲战局急转直下,东方主战场腹背受敌,国内投降论调甚嚣尘上。在此艰难形势下,1940年7月22日,彭德怀与朱德、左权向八路军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晋察冀军区发出进行破袭正太铁路战役的预备命令。8月20日,彭德怀指挥发动对正太、同蒲、平汉铁路及敌重要公路线的破袭战,因参战兵力达百余团,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中
四、统战智慧 团结斗争
彭德怀深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持久战胜利的政治基石。西安事变前后,他通过争取被俘的东北军军官高福源,推动张学良与中共秘密接触,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高福源被释放后,成功说服东北军高层与红军达成互不侵犯协议,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奠定基础。在华北,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摩擦,彭德怀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1939年,河北的反共将领张荫梧多次袭击八路军,彭德怀在揭露其罪行的同时果断反击,歼灭其主力,迫使蒋介石撤换鹿钟麟。对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他提出“拥护阎锡山,反对旧势力”的策略,既打击反共势力,又避免统一战线破裂,最终将阎锡山留在抗日阵营。这些举措展现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平衡团结与斗争的高超智慧。
彭德怀在抗战中的手书
四、与民共苦 艰苦奋斗
彭德怀常年与士兵同甘共苦,穿补丁军装、吃粗粮野菜,拒绝特殊待遇。抗战时期,他定下规矩:接待餐仅限“两个炒鸡蛋、一盘灰菜、一碗辣椒”。1938年,蒋介石试图以5万元支票拉拢他,遭其严词拒绝。这种清廉刚直,成为凝聚军心的无形力量。1942年8月,彭德怀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对敌斗争、整风学习、大生产和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他在极端困难时期构建了“正规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使华北民兵从1941年的30万激增至1943年的200万。面对日军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和1942年大旱灾,他既指挥反“扫荡”作战,又带领军民修渠抗旱,实现了“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生存奇迹。其主持制定的《敌寇治安强化运动下的阴谋与我们的基本任务》报告,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指南,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斗争教科书”。
1939年彭德怀在抗战前线
彭德怀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彰显了他作为杰出军事家的智慧与胆略,以及作为民族英雄的担当与奉献。他的抗战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
责编:陈斌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