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机到智能装备,从田间地头到新能源汽车,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农机教育已经走过了67个年头。这所学院始终扎根农业装备领域,用技术和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学院打造的“擎锋农装”品牌,不仅成为湖南农业职业教育的亮眼名片,更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67年深耕农机,传承与创新并进
1958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的前身湖南农业机械化学校开启了农机职业教育的篇章。67年来,学院始终坚守农业装备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农机技术人才,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今,学院以“擎锋农装”品牌为核心,将党建引领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擎锋农装”品牌的核心理念是“擎”“锋”“农装”,分别代表党建引领、技术创新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和汽车装备领域的使命担当。学院以党组织为“红色引擎”,组建党员技术攻关团队,开发丘陵地区轻量化智能农机,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学院通过“党建+技能竞赛”“红色工匠课堂”等载体,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有情怀、能担当”的新时代技能先锋。
硬核技术:破解农业难题,助力乡村振兴
在技术创新方面,学院聚焦智能农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学院建有教育部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机插稻育秧泥浆机、石灰撒施机等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新技术示范面积达50万亩以上。这些成果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为农业增效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动力。
学院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助力“藏粮于技”。例如,学院研发的机插稻育秧泥浆机在湖南多个县市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深受农民欢迎。此外,学院还开展了新能源农机研发,打造了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新能源农机技术等精品课程,为农业装备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
人才培养:红色工匠育匠才,技能报国显担当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红色工匠”品牌为抓手,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年均培训农民超千人次。通过“党建+技能竞赛”“红色工匠课堂”等载体,学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近年来,学院学生团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带一路金砖技能发展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各级各类竞赛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位居学校前列,学院也因此连续三年获评学校就业先进集体。
服务三农:科技下乡,助力农民增收
学院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使命,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服务10个县、100个合作社,帮助致富2000户,促进农户增收。学院还成立了2个专家技术服务团,完成科技服务350余人次,为本地农业装备企业、汽车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升级。例如,学院与湘悦农机、湖南农夫等企业合作,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机操作技能。在湖南北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学院打造了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服务与推广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硬核平台与团队:红色基因赋能技术实力
学院在平台建设和团队打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建有教育部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机产业学院、国家级北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湖南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一中心、一学院、两基地”的硬核实践与技术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拥有一支由湖南省“楚怡”名师领衔的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0%以上专业教师为党员,在农机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85%的教师具备企业经历,双师比达86%,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语:传承农机精神,书写时代答卷
67年的农机传承,铸就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的深厚底蕴。学院以“擎锋农装”品牌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技术匠心服务国家,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未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耕农机领域,聚焦智能农机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农业装备现代化强国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学校党委书记毛祥成告诉记者,他们将引导鼓励学生以“擎天”之志扛起使命,以“锋锐”之姿破浪前行,为民族复兴贡献农业职教力量!
作者:郭辉 通讯员:左萃 赵璟源 杨林
责编:刘洋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