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涤:完善罕见病课程体系 让识别罕见病成为医学生的“基础技能”
湖南教育发布 • 今日头条
2025-03-06 17:30:55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由于发病人数少、症状复杂等原因,罕见病存在误诊、漏诊,以及确诊难等问题。数据显示,约70%的罕见病患者在儿童期发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建议,完善罕见病课程体系,让识别罕见病成为医学生的“基础技能”,破解罕见病诊疗困境。
《柳叶刀·全球卫生》的数据显示,罕见病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4.8年。由于诊断周期长,许多患者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些有本身有罕见病的小孩子,因为其他的疾病来就诊,由于大部分临床的医生对于罕见病不了解,就容易漏诊、误诊。”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张涤也深刻感受到,“能识别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患者还罕见。”
张涤表示,早发现、早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他建议,完善罕见病课程体系,将罕见病作为独立模块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首先,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罕见病知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在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将罕见病相关内容整合到核心课程;在研究生与住院医师阶段,通过“罕见病鉴别诊断工作坊”等,训练医生相关能力;在继续教育阶段,可通过线上平台建立国家级罕见病教学案例库,帮助基层医生与专科医生更深入地了解罕见病。其次,推进罕见病医学教育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育专业化师资队伍。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罕见病诊疗实践平台、建设罕见病临床实习基地、探索罕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教学路径等方式,提升医生诊疗能力,从而缩短患者确诊时间。
作者:刘丹 马紫嫣
责编:梁媛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专题
评论